電動車產業發展 合作更勝競爭 Issue date:2015-01-28 │ Source:大漢國際新能源李國霖博士

當CO2濃度來到400ppm,全球氣候異常頻傳,而Telsa電動房車獲得優於引擎車之車輛安全評比,加上全球20%成長率之鋰動力電池,使用優勢性能之鋰電池純電動車,穩居未來市場主流。

回顧30多年來,全球無數產官學研投入,大部分皆靠補助或財務手法來維持經營,等待市場環境及技術成熟。若仔細分析其無法一舉成功之主因,不見得是技術不夠好或電池成本太高。而是投入開發及政策補助重點,未從使用者之不耐用、不安全、不方便、不划算、不好用、不穩定及不確定之服務體系7大疑慮著手。 研發過程常見6大迷思

常見之迷思為1、為延長續航能力,加大電池容量,增加成本;2、為達高速快感,提高馬達功率,相對之高耗能及安全性風險,卻沒有配套;3、各系統模組,溝通不良之過度保護,造成使用者不方便;4為降低成本,朝一條龍企業生產,但缺專業之售後服務及備用關鍵模組之風險管理,造成無法即時有效作好危機處理。

最嚴重是,5、低價競標後無法承擔售後服務成本之市場現況,使原來ECO-Friendly之綠能產品,反成為環境負擔之電動車孤兒,及6、高成本比例之動力動池,無法有使用生命周期之公認標準,能同車體一樣被視為資本財而非消費財,而未能大量運用銀行優惠低率之租貸資金。

用ECO-Design角度檢視

必須重視的是,系統開發及投入業者和政策補助動機,須從根本之「ECO-Design」角度,來檢視是否能使車輛電動化達到更方便、環保及普及化,變為綠能市場主流。

也就是說,從規劃設計電動車輛開發時,要能用心去看「電動車每公里的電費/電池使用成本,能否比燃油車每公里的油費便宜?」,「從製造到使用到二度使用,整體運作時的碳排放總量,是否能長期大幅達到減碳效果(ECO-Efficiency)」和「操控性及安全性能,是否藉資通和雲端新科技,提供更優質之終生永續服務和低碳生態環境?」。

藉ECO-Service提升商機

零污染之電動車明顯對環境有很大助益,但若將經濟價值、低碳節能價值和資源永續應用及再生之生態價值合併考慮,車輛電動化目前在很多場域,如巴士、貨車、機車等已成為必然趨勢。對於高達30%~60%成本之動力電池,其可用壽命、運轉情境、電池特性與其智慧管理有很大關連。

為達最佳生態永續利益(ECO-Sustainable),除用心於包括電動車環境建置、電動車使用習慣及操作界面之智慧化外,更應投入永續關心之售後維護、保養和定期或雲端運營診斷,也就是要導入「ECO-Service」至上之商運模式。

在銀行資金租貸協助下,正確合理使用電動車,極大化其經濟和減碳效益, 如此才能確保,電動車發展呈級數成長,產業鏈發展能更穩健,成為另一有利潤,又對得起下一代之關鍵明星產業。

華人在先進鋰電池,高效電機,智慧系統,After-market車料,自動化工程,再生能源系統整合等6大領域上,於國際仍有優勢地位,若能相互良性競爭扶持及政策正向輔導,必然成為未來國際綠能產業之領導指標。

台灣雖然缺少夠大之市場,但對全球華人生活服務之市場掌握度則很大,智慧化科技前瞻性,創意之售後服務聯盟商運模式,和關鍵模組之產業實力,一定成為國際間車輛電動化之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