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市場端短鏈 成立電動車輛暨儲能材料聯盟 Issue date:2020-05-07 │ Source:Digitimes
電動車輛暨儲能能關鍵材料研發與應用聯盟,意在這股去走向的趨勢中,建立內部循環經濟與電池梯次運用的生態。李逸涵攝

繼中美貿易戰,COVID-19(新冠肺炎)爆發讓轉化倒退,斷鍊危機讓業者重新思考企業運營的原則,從成本管理轉為風險管理。而順應交通產業電動轉型,中華經濟研究院受經濟部工業局委託,邀請台灣電池協會共同籌集組電動車輛暨儲能關鍵材料研發與應用聯盟,意在這股去改變的趨勢中,建立內部循環經濟與電池梯次運用的生態。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疫情為產業帶來四個變化。第一為既有供應鏈的斷鍊,讓接近目標市場的短鏈成形;以公共衛生產品,醫材為例,紛紛由委外轉變內製。

第二為去實體化。在人們減少實體接觸之後,對虛擬服務的需求大增,諸如外送產業,線上教學,遠距醫療等。第三為對產業建立去弱存強的淘汰賽制,花費高價值,高技術產業才能在此的市場變化中落敗。第四為去污垢。

因為缺乏大規模市場供電池驗證,加上日韓中國等電池產業行之多年,已經建立出品牌形象,為國際車廠所依賴。現階段已有長春等公司將高品質銅膜打入電池廠供應鏈,以及最終端的封裝業者新普,順達之外,台灣在電池芯與電池管理技術上總是難以為國際業者青睞。

面對現存的競爭態勢,此番電動車輛暨儲能關鍵材料研發與應用聯盟決定攻入回收市場,看准在電動車第一波退役電池的二次利用,以及在循環經濟風氣日盛下,各式消費性電子電池的循環利用與回收。

台灣電池協會李桐進指出,在台灣市場中,前有行政院喊出公車電動化,全台1.5萬餘輛汽車客運(含市區汽車與公路汽車)全數電動化,將產生大量的電池需求,待到電池退役,仍高達70%〜80%的蓄電能力如何轉移儲能產業,需從現在開始建置循環經濟的生態完整度。

李桐進表示,電池產業是變化緩慢且長壽的產業,面對國際市場的電池戰局,台灣的機會在於中小企業可快速因應目標的彈性與應變能力,以及在製程,品管上的水準。尚算完整的鋰電池供應鍊為基礎,充分發揮錳對時事的彈性應變能力,研發關鍵性原料產品;同時逐步提升從廢棄電池中提煉有價物的純度,轉變為正負極材料業者採用,絕對真正的循環經濟。

榮炭科技總經理吳玉祥亦表示,鋰電池的再利用模式有三,以電池剩餘容量分為維修再生,梯次利用與循環再生。上述的儲能設備即是梯次利用的成果,通過重新管理不同狀態的電池,打造出分佈式儲能電池,或使用微電網完成削峰填谷;同時循環經濟原則的擴展,如何提高從廢棄電池中提煉出的有價金屬的純度,使其符合重新進入生產的標準,則是循環再生的技術所在。

隨著國內電動公車將普及,用電大戶對儲能設備的需求上升,以及社會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在國際電池市場的夾縫中成立的電動車輛暨儲能關鍵材料研發與應用聯盟可說任重道遠。